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历史之旅» 东北文工团在特殊解放区大连产生的影响

东北文工团在特殊解放区大连产生的影响

东北文工团在特殊解放区大连产生的影响

气势恢宏的《黄河大合唱》让大连观众热血沸腾

19463月,东北文工团受中共东北局的指示来大连演出。这不仅让大连市民耳目一新,而且在大连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

东北文工团是由抗战胜利后党中央派往东北的干部团的文艺中队成员组成,成立于194511月。文工团团长是沙蒙,党支部书记是于蓝。他们以文学艺术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武装群众,为开辟和巩固东北根据地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时的大连,虽然党的组织和政权组织已经成立,但由于苏联在大连驻军并实行军事管制,党组织没有公开。所以,文工团不能以党的名义公开活动,而是脱掉军装,以大连中苏友好协会邀请来连演出的文艺团体的面目出现。为此,中苏友好协会还在报纸上进行了广泛宣传。          

317日,是东北文工团来连公演的第一天。上友好电影院(后来的大连艺术剧场)门庭若市,人如潮水。买到票的人兴高采烈,早早进场;没有买到票的人,在门外徘徊,久久不愿离去。

首次公演的是一台音乐会。演出的节目中有充满胜利喜悦的《八一五》,有民歌风味的《胜利歌舞》,有反映东北人民苦难的《长城谣》,还有四重唱《打到敌人后方去》和苏联歌曲《喀秋莎》等。上半场音乐会的指挥是杜粹远,这个20岁刚出头的小个子女指挥引起了观众们的极大好奇。音乐会的后半场,全体文工团员一起上场,演出了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气势恢宏的歌声,把观众带到孕育了伟大民族的黄河之滨,带进抗日烽火的难忘岁月。大连人民40年来第一次听到自己同胞引吭高唱这样的歌曲,不禁热血沸腾,掌声雷动。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尤其是青年学生,纷纷写信给文工团,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要求文工团派出歌手到广播电台教唱歌曲。

根据群众的要求,325日,大连广播电台开办了教唱歌曲节目。杜粹远、李百万、黄准、江巍等同志陆续到电台教唱进步歌曲。大连街头的文化空气顿时为之一新。

“土包子”们的演出场场爆满

文工团在大连的演出效果,可以用“场场爆满”来形容。可一些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影响较深的人却说,共产党是“土包子”,“只懂农村,不懂城市”,不懂艺术,只会演农村戏。为此,大连党组织希望文工团能把曹禺先生的话剧《日出》搬上舞台,用事实教育和感化他们。尽管文工团没有这个准备,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光荣任务。

《日出》是一出对导演和演员要求很高的剧目。在人手不齐的情况下,文工团员们齐心努力,经过半个月的紧张排练,话剧《日出》就与大连市民见面了。由于蓝扮演的陈白露,林农扮演的潘经理,张平扮演的李石清,颜一烟扮演的顾八奶奶,王大化扮演的胡四,个个生动逼真;而由欧阳懦秋扮演的翠喜,张守维扮演的黄省三,杜粹远扮演的“小东西”,演得又是那么令人同情;李牧扮演的王福升,何文今扮演的黑三,则把狗腿子献媚和狰狞的面目表演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当时,观众进剧场不是对号入座,而是谁先来谁就能占到前面的座位。为了占到一个好的座位,许多人早早来到剧场门外等候。看了演出,那些对共产党表示怀疑的人也不得不说:八路军、共产党有人才、懂艺术。

5月,东北文工团还向大连人民献上了两台歌咏节目和三台独幕话剧。其中有悠扬优美的陕北民歌《东方红》,有慷慨激昂的《胜利向前进》,有雄壮热烈的《保家乡》,有热情奔放的《东北青年进行曲》等。这些革命歌曲很快在青年中广为流行起来。话剧《我们的乡村》、《祖国的土地》和《把眼光放远一点》,反映了华北敌后抗日军民紧张愉快的生活和对敌顽强不屈斗争的精神以及东北抗联官兵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这些形象逼真的表演,极大地震撼着大连人民的心。大连人民从文工团的演出中,逐步了解了共产党、八路军在抗战中的领导作用。

为了向大连人民正面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面目,文工团决定上演秧歌剧《血泪仇》。这个戏通过农民王仁厚一家老少6口人的悲欢离合,反映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解放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的幸福生活。这场秧歌剧定于715日下午2点演出,可是不到12点,观众就冒雨赶来,把售票口挤得水泄不通。不一会,剧票就销售一空。望着 “今日客满”的牌子,许多人仍站在门外徘徊。演出从午后两点开始,到六点多钟才结束。每一幕、每一场,观众都被剧情感动得热泪盈眶。

东北文工团用他们精湛的表演,使新民主主义文化艺术的浩荡春风第一次吹进大连,让大连人民耳目一新。许多工厂的工会召开工人座谈会,抒发翻身解放的喜悦;同时,开展歌咏活动,放声歌唱共产党,歌颂毛主席。大连的许多工厂内外,响起了《跟着共产党走》、《你是灯塔》、《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等歌声。那种欢腾景象是大连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文工团来连演出带动了大连文艺团体水平的提高

东北文工团在大连期间还积极扶植当地文艺团体,普及革命文艺,发展文艺队伍。他们帮助大连船渠、远东电业、化工厂、钢铁厂、机械厂、宏昌铁工厂(原五二三厂)、制罐厂(原大连橡塑机厂)等7个专业或业余剧团进行排演或公演;帮助成立了3个剧团,对外提供了19种剧本;与中苏友协举办戏剧讲座,与广播电台举办音乐讲习班;编辑出版了《什么是戏剧》、《演剧教程》、《秧歌论文集》、《演员自我修养》等著作。在报纸上开办了13期《戏剧周报》,进行艺术知识的普及,还组建了大连解放后的第一个合唱团——海星合唱团。

在东北文工团扶植和帮助下,解放初期的大连文艺,除戏剧之外,在歌咏、绘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947年秋,著名文艺家阿英从山东到大连,在建新工业公司成立了文艺研究小组。他们首先以宏昌铁工厂为试点,通过工会,逐步把工人文艺活动积极分子组织起来,成立了戏剧、歌咏、美术等文艺小组,教大家演戏、唱歌、作画。几个月后,便推而广之,扩大到化工厂、钢铁厂、机械厂、制罐厂等建新工业公司所属的7个工厂。

阿英等人还深入到各家工厂开展工作,与工厂的文艺骨干半个月会面一次,交流文艺创作经验。19485月,在当时的五一街友好大楼,举办了建新工业公司工友绘画展览会,展出了80名工人的147幅作品和11期大画报。这是大连历史上第一次工人画展,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反响。8月末,阿英等配合工会和有关方面,组织了以工人文艺活动为中心的旅大“九三艺术活动周”。在火车头俱乐部、上友好电影院、劳动公园等露天剧场,先后演出了74场戏剧、音乐节目,还举办了画展、影展,展出工人绘画300幅,照片250幅。阿英在九三艺术活动周上提出了“艺术还家”的口号,提高了大连工人开展文艺活动的热情。后来,阿英把在大连一年多时间开展工人文艺活动的经验加以总结,写出了《工人文娱工作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工厂文艺工作的意义、任务、组织领导、业务指导和文艺干部的修养等问题。

建新工业公司工人在阿英、刘汝礼领导的文艺研究小组的指导和帮助下,首创大连工人绘画艺术。他们从1947年秋到1949年秋的时间里,创作了上千幅作品,出版了10多期画报,举办了多次画展。钱小惠据此选编了一本《工人创作画》,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497月,在北平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展出了大连工人创作的100多个剧本,40多首歌曲,150余幅美术作品和375幅反映大连工人文艺活动的照片,引起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的关注,得到高度评价。正如美术家陈叔亮在《工人创作画》中所说,工人的艺术作品“摆到全国艺术展览室里来,这是几千年来旷古未有的第一次!”大连的工人版画、木刻画的创作一直延续到“文革”前。老大连人都知道,“文革”前的《大连日报》时常刊登大连的工人版画、木刻画。

大连人民把东北文工团当成自家人

东北文工团在大连期间,把自己置身于大连人民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和大连人民并肩战斗。文工团不但演戏,而且积极参加大连市委组织的各项活动。

市委开会,常常请文工团的同志做记录,整理文稿。那时市委机关工作人员少,党支部书记于蓝常常被请到市委组织部帮助工作。大连市召开“五四”纪念大会,王大化亲手画了大幅鲁迅先生的肖像油画,送到会场。市政府开展“搬家运动”,文工团在街头竖起大幅“搬出贫民窟”的宣传画,颜一烟和李凝还写了一首《谁叫咱们住上好房子》的歌,登在报纸上,广为流传。市教育局还把他们编写的小学美术和手工教材送到文工团,请他们帮助修改。大连人民把东北文工团当成了自家人。19466月召开的大连中苏友协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沙蒙被选为23名委员之一,王大化被选为4名候补委员之一。

东北文工团在大连的5个月时间里,先后演出了10场《黄河大合唱》、10场话剧《日出》、15场抗战独幕剧、25场秧歌剧《血泪仇》。观众达15万余人次。在东北文工团的影响和带动下,大连地区群众性文艺活动空前活跃,专业性艺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把大连地区的文艺事业推向了一个全新阶段。特别是一些对国民党盲目崇拜的中学生和教师,在东北文工团来后,逐渐靠拢共产党,积极投身党组织的文化宣传活动,参加进步社会团体。当时的大连市委书记韩光曾感慨地说:文学艺术对青年人的感染力之大,常常胜过一些政治报告。

19468月,东北文工团根据上级指示,离开大连,开赴东北解放战争前线进行慰问演出。

党史人物

今年,是韩光同志诞辰100周年。尽管韩光出生在黑龙江省,但他也是我们大连人的“老乡”。在大连解放初期的几年间,韩光曾担任过中共大连市委书记、旅大地委书记,领导大连人民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的“特殊时期”。

编辑:李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