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历史之旅» 博物馆:收藏不变的故事(五)

博物馆:收藏不变的故事(五)

此后不久,罗氏就与王国维东渡日本。至民国成立,教育部在国子监设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这批档案就由他们负责保管。然而,1922年春天,民国政府发生了财务危机,历史博物馆只能留下少部分档案,将剩下的档案装了八千麻袋,议价四千元,卖给了北京同懋增纸店。就在这家纸店准备化浆造纸之前,有人在这堆档案里发现了商机,悄悄取出了一些,拿到市场上叫卖。

彼时,罗氏已由日本回国,正住在天津。有一天,他回京办事,正巧听到了市场上的叫卖声,立刻断定这是大库的档案,并且从贩子手里全部买下。然后,他找到了同懋增纸店,以高价买断所有的档案。只是大库的东西实在太多,他留下了一小部分,大部分卖给了另一个藏书家李盛铎。后来听说,李氏也并没留在手中,而是把它们转售给了民国中央研究院。

就是说,因为罗氏的阻拦,这八千麻袋的东西没有烧掉,也没有丢失,而是分散着留存了下来。其中,在罗氏由天津迁往旅顺口的行李里,就有大清内阁档案。他在旅顺口一边整理,一边刊印,最后把原件捐给了被他寄予厚望的伪满洲国。因为是大清的忠臣,他便认为这东西是溥仪家的。如今藏在旅顺博物馆的大内档案,不过是他当年捐给奉天博物馆之后自存的部分。

罗氏是大学者,也是著名的藏书家。王国维在《库书楼记》里说:大云书库最早建在日本,因藏有北朝写本《大云无想经》而得名。自日本归来,罗氏将大云书库的藏书也搬到了天津,由天津再转移到旅顺口。

1945年秋天,大云书库被接管旅顺口的苏军占用,库内藏书被移到一座废弃的破庙里。混乱之中,有一部分藏书散佚到了民间。两年后,旅大关东公署前来过问此事,遂将放置在破庙里的藏书运到了大连,政府找来罗氏的孙子罗继祖,叫他来帮忙整理。1948年,罗继祖的堂弟罗承祖受祖母之命,将全部藏书都捐给了国家。之后,它们被调到了三个地方——辽宁省图书馆,大连图书馆,旅顺博物馆。

旅顺博物馆所存的罗氏藏书,有四千多册,一千二百多种,既有历代刊本古籍,也有罗氏刊印的书籍,还有他自己的著作手稿。馆长说,罗氏对中国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他被学界一致公认的成就,其实是他对甲骨文的搜集、考释和传播。在甲骨学界,中国向有四堂之美谈。如唐兰先生所云: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的确,中国最早的汉字不是刻在青铜器上,而是刻在甲骨上。

记得,十多年前去欧洲,在神往已久的大英博物馆里,曾看到一块有镇馆之宝美称的刻石,它是拿破仑军队从古埃及旧地带回的战利品,上面虽然刻有古埃及文字,现在的埃及人却读不懂它的意思。正因为如此,史学界认定,尼罗河边的古埃及文明消亡了。

文字是一个文明的血统或身份证。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了五千年而没有消亡,就因为我们至今仍可以识认祖先留下的甲骨文。事实上,甲骨文的发现只是百年前的事儿。1899年,清代学者王懿荣在中药材里看见了刻有文字的龟甲。1901年,罗氏在友人刘鹗家第一次看到了它。1903年,在罗氏的怂恿和帮助下,刘鹗出版了《铁云藏龟》,罗氏为之作序。

罗氏既已知道甲骨出土于何处,随后就两次派弟弟罗振常去了安阳,并在那里搜集了三万多片甲骨。正因为占有大量骨片,他可以作专门的研究和著述了。自王懿荣、刘鹗之后,罗氏也成了中国收集时间最长、所获最多的甲骨收藏家。

藏在大云书库的甲骨,大部分留存在旅顺博物馆。据馆内文物账上的记载,一共有二千二百五十片。所以,郭沫若在《卜辞中的古代社会》中说:甲骨自出土之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居第一,而考释之功也深赖罗氏。

在我的朋友中,就有几位罗氏研究专家。有的给他写传,有的给他写评,有的在学他的书法。几年前,因为写了一本《流光碎影》,有一篇文章写的是罗氏,几位罗氏的重孙辈就主动与我联系上了。有一天,我们还相约着一起去了旅顺博物馆。

见到罗氏的几位重孙,馆长非常高兴,他亲自取出罗氏所藏的甲骨给大家看。我也由此知道,旅顺博物馆所藏甲骨片,属于罗氏早期在安阳小屯的搜集品,也是国内现存甲骨的精品。

那片文物编号9·30的缀合大骨,虽有部分残缺,上面却有二百个刻字,这是一篇卜辞,说的是商纣王要去殷墟附近的几个地方田游,行前卜问有无灾祸。细看卜辞的起止时间,大约有四十天。就是说,这是个不问政事耽于逸乐的君主,一次田游,竟月余不归。由此可见,商为周所灭,也是必然。

馆长说,一直到现在,旅顺博物馆仍不断收到散佚民间的罗氏文物。就在我和女友来这里之前,他刚收到一枚罗氏自刻的印章,罗氏书法和旧藏文物,达七十件之多。他说,还会有的,我每天都在等着呢。

这可能就是博物馆的魅力,社会每天都处在变化之中,它收藏的却是不变的那一部分。这世上的确需要有这么一个地方,把人类用心创造却被时间无情淹没的东西,把人类应该珍重却被自己随手丢弃的东西,找一个空间存着,让人类偶尔转过身的时候,为博物馆收藏的绵绵往事惊叹不已。

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