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历史之旅» 牧羊城:几回生死烽烟里(七)

牧羊城:几回生死烽烟里(七)

    回头再看牧羊城,它其实与于家村、尹家村、刁家村连成一片。可以说,这几个村庄是牧羊城的前世,牧羊城则是这几个村庄的后生。那天,我是先去了郭家村和于家村,接着去了牧羊城。时间已近中午,一个穿黑衣的老人,正顶着大大的太阳,在地里侍弄庄稼。我知道,自牧羊城最后一次坍塌,这里就变成了乡下,在漫长的岁月里,城墙内已不知长出过多少茬玉米或高粱了。

牧羊城至少倒下过两次,这是我在史书上读到的考证。最后一次,倒下了就再也没有站起来。一是因为东汉末年的那场战争,来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彻底,二是因为在以后的岁月里,牧羊城在历代王朝的眼中已不再那么重要,以至于成了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东汉末年的故事,主角是辽东的公孙氏。

公元190年,公孙度自立辽东侯。两年后,恰好发生了一场长安兵变,董卓被杀,关中大乱,东汉王朝也随即被颠覆。继而,曹丕称帝,魏蜀吴三国鼎立。可是,中原有中原的变局,整个辽东仍由公孙度把持着。见中原分崩离析,他便趁着各路诸侯无暇东顾的间隙,让辽东地区偏安一隅。

辽东的和谐与平静,吸引了中原知识分子的目光。饱受战乱之苦的齐鲁名士,纷纷渡海外逃,来辽东避难求生。他们是管宁、邴原、太史慈、王烈和刘政,这可是一班名震朝野的大学者。他们之所以选择了辽东,也因为辽东侯并不是一个粗人。公孙度果然以很高的礼仪接待了这几位贵客,并让他们在辽东设坛讲学。这样的美好时光,竟长达十三年之久。

据《三国志》载:后原欲归故里,止于三山。三山,即大连最早见于史载的古名。由此可知,邴原在返回山东之前,曾在沓氏县内的三山逗留多年。更有《邴原传》云:原之邑落多虎患。足可见彼时的辽东半岛南部林木葱茂,有虎豹在其中出没,也可见彼时的辽东半岛学风比林木还要浓盛,竟留得住邴原这样的大家。

然而,成也公孙氏,败也公孙氏。中国有句俗语,富不过三代。辽东的好日子,到底在公孙度孙子手里丢了个净光,贵也不过三代。

东汉末年,中原三国争雄。蜀国距辽东远一些,邻近的是曹魏和孙吴,这两家一直想把辽东纳入自己的版图,因而就有了公孙氏为保辽东而在魏吴之间的摇摆无定,其后的灭顶之灾,也由此而起。

这一幕,公孙度没有看到。他死了以后,由儿子公孙康袭职。再后,公孙康之子公孙渊接班。公孙康在位时,取的是附魏远吴之策。公孙渊上任后,与其父正好相反,用的是投吴拒魏之计。当然,这父子俩的目的只有一个,谋求辽东的独立。魏帝识破了公孙渊,威胁与利诱双管齐下,把公孙渊给吓着了,只好变过脸,投魏拒吴。

然而,公元237年夏天,魏帝叫公孙渊去朝见,公孙渊却抗旨不至,魏帝知其又生变意,下令发兵,征讨辽东。第一个回合,魏国大军因为远道而来,马上就被公孙渊大军击退。第二个回合,魏帝改以司马懿为帅,出兵四万,再征辽东。公孙渊害怕了,再次称臣于东吴,乞求出兵相救。大肚量的孙权竟然不计前嫌,立即派出得力干将,率大军走海路北上驰援。

牧羊城下就是沓渚,东吴大军刚刚在这里登陆,就听说司马懿大军已攻破襄平城,并诛杀了公孙康和公孙渊父子,其残部见主子已死,七千兵卒一起弃城南逃。于是,在小小的沓渚,来自襄平的逃兵与来自东吴的援军汇合,匆匆忙忙组成了一支击魏联军,与随后追来的司马懿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

正是在这场战乱中,牧羊城与沓氏县境内所有的汉代城堡,瞬间变成了死亡之所。浩劫中幸存的沓氏吏民,一部分越海逃亡到山东半岛的齐郡,一部分被东吴大军掳去了吴地。曾经辉煌过的牧羊城,再一次匍匐在泥土里……

当然,牧羊城是一座土夯的城堡,总有一天要悄无声息地回归泥土。可是,它最后一次坍塌,的确不是因为自然风化垮掉的,而是被战争给强行打倒的。时光过了两千年之久,它居然还没有全部消失,真可以叫它城坚强了。那天中午,我故意问穿黑衣的老人,大爷,你知道这个城有多么重要吗?老人以为我在责备他,表情紧张地说,俺只在城里种庄稼,没动过城墙一指头。

那个中午,即使我和黑衣老人站在其间,牧羊城似乎也没有被搅扰。我真希望,它就这样沉睡在千年不醒的梦里。

 

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