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心灵鸡汤» 别让手机依赖“绑架”了你

别让手机依赖“绑架”了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句网络流行语是对当下一些人沉溺于手机的真实写照。今日公布的调查显示,8成的受访白领表示自己患有明显的“手机依赖症”。“手机控”一族看似在玩手机,实际是在不知不觉中被手机“玩弄”了。

    手机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些人形影不离的“恋人”:他们手机不能离身,走路看手机,排队、等车时在玩手机,上厕所时也拿着手机,睡觉前刷微博,醒来第一件事看微信、看短信。一旦手机没带在身边就会心烦意乱、心神不宁。据今日发布的《白领手机指数调查》,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出去8小时工作时间和8小时睡觉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去了一半。近8成的受访白领表示自己患有明显的“手机依赖症”,属于典型的“低头一族”。

    对于“手机依赖症”目前在医学上尚缺乏一致的诊断标准,它与网络成瘾有类似之处。“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在玩手机,但一旦成了所谓的“手机控”后,你就可能成了智能手机的奴隶,不知不觉被手机“玩弄”了。

   沉溺手机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现代高科技电子产品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再好的东西也得使用有度。如果无节制地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不可避免地会给个体带来诸多的心身伤害,还会对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产生不良影响。

   手机依赖对身体的伤害是多方面的,在临床上我们就经常遇到因玩手机游戏而出现颈椎病、近视眼、干眼症等疾病的案例。据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英国人使能手机用户近视率增加35%,预计未来10年还会增加50%。人们在聚精会神盯着手机屏幕时,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眼球充血,眨眼的频率会减少1/3,这会使眼泪蒸发率更高,从而引发干眼症,最终可能对眼睛造成永久性伤害。该项调查也显示,43%的智能手机用户在过去5年中曾出现过大拇指疼痛,因为大拇指是操作手机的“主力”,手机用久了很多人最初是感觉大拇指没有力气,酸痛,久而久之则可能导致腱鞘炎。

   手机使用过多还会导致头部习惯性下垂以及驼背,这将加大脊椎压力,出现头部、颈部和肩膀疼痛,久之可导致脊椎病。另外,电子产品发出的光会抑制褪黑素产生,而褪黑素是对睡眠至关重要的一种激素,故手机依赖者容易出现失眠、多梦等睡眠障碍。

   手机依赖对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最典型的就是,手机依赖者会出现很多强迫症状。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会下意识地看一下铃声设置是否正确,或者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强迫性地刷微博、上微信,一味地玩游戏等。由于存在上诉强迫症状,使得当事人注意力无法集中,从而影响学习与工作效率。

   还有不少手机用户出现“震动幻听综合征”,时不时感觉手机在震动或手机铃声响,这是一种”预期焦虑“的症状。出现这种症状的原因在于,总想看看有没有未接来电或者新信息,总是怕错过重要电话或信息。

  “手机依赖”让不少人疏远了家人、朋友的联系和交流。逢年过节,好不容易有点时间可以和家人在一起,确总是低头对着手机。而朋友聚会聚餐,各玩各的手机。外出的途中也拿出手机看新闻、玩游戏,交新朋友的机会越来越少。因为沉溺于手机,使得一些人在现实中情感交流减少,导致社会能力退化。

    摆脱手机依赖症需要循序渐进

   造成手机依赖的原因多种多样,要戒掉”手机瘾“需要循序渐进,需要耐心。可以试着:

    有意识地实现“人机分离”  手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接打电话和收发短信,我们要根据实际需要来使用。首先培养自控力,限制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把握学习、工作重心,抵制手机的“诱惑”。在使用手机时养成良好的习惯,不管是发微博、发微信,还是打游戏,最好是十分钟左右休息一下,以免长时间一个姿势有损身体。可以给自己每周设定一个”无信息日“关掉手机、电脑、网络等,加强与现实中亲朋好友的联系,增加其他户外活动。这样不久你就会发现,离开手机一整天或一段时间,或者睡前不看手机、不刷微博,其实生活也不会缺少什么,这样可逐步摆脱手机依赖。

    善用闲暇时间,化无聊为成长。往往是在感觉空虚、郁闷、烦躁时,我们会玩手机,但这不会从根本上真正的地释放压力、解除烦恼,有时你会柑橘越玩越闷,越玩越自责,,陷入恶性循环之中。有关心理学研究认为,当人们在被动、消极的活动后,如看肥皂剧或玩游戏等,因心理成长体验往往较少,玩过后又会陷入新一轮的空虚无聊之中,周而复始。因此,每个人都需要掌握一套适合自己填补生活空虚的方法,比如看书、练字、画画,参与某种运动或训练等。久而久之,就会减少对收集的依赖,也使自己得到了成长。

   值得提醒的是,当经过自我调整仍无法控制“手机瘾”,且已经严重到影响你的身心健康或生活时,应尽早寻找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不要再让“手机依赖”长期“绑架”我们的生活。

                      (文章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