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习之旅» 【党建锐评】美日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党建锐评】美日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导 语】 

  中美贸易摩擦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遭遇的新挑战和新问题。美国一些政客囿于霸权思维意欲遏制中国发展的叫嚣,美国政府对华为等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粗暴、蛮横干预,美国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信口雌黄的恶意攻击,已经在道义上引起了中国及全球舆论的批判与反感。毫无疑问,应对类似不可避免的摩擦,是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中的“必修课”,需要运筹帷幄的高超智慧和战略定力,需要不懈推动全球各国平等互利合作,更需要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此,我们刊发系列评论文章,继续关注如何应对中美贸易摩擦这一新问题。本期推出系列评论之九:

 

美日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特约评论员 广涛

 

  5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布行政命令,要求美国企业不得使用对国家安全构成风险的企业所生产的电信设备,矛头直指“华为”等中国通信企业。从最初以“扭转贸易赤字”为由大幅提高中国对美出口货物关税到以“威胁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制裁中国的通信企业,美国前后用时不过一年有余,却完成了从“贸易战”向“科技战”的升级,不得不说美国的这一波操作其实早有预谋。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美国针对日本也使用了同样的伎俩。作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国,美日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旷日持久、涉及领域广泛,某种程度上也为当前中国应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美日贸易摩擦历史回顾

  日本自1950年代至1970年代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之后,在“贸易立国”这一基本国策的支持下,对美出口实现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在经历了低端加工、代工出口之后,日本出口至美国的产品越来越具有竞争力。美国日渐将其视为对美国经济霸权的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开始了对日本长达30多年的打压。

  美日贸易摩擦谈判的结果往往以日本单方面让步而告终,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日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状况。当日本在货物贸易领域做出让步的同时,日本企业已经在高技术领域实现了对美国的追赶和超越。当美国意识到日本在某些关键技术领域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时候,才发现常规手段已经无法遏制其对美国的冲击了。

  在进入1980年代之后,美日贸易摩擦的焦点开始转向高科技产品,主要涉及电信和半导体领域等。为应对两国之间的技术贸易摩擦,美国开始挥舞“国家安全”这一大棒,通过政治施压、外交恫吓等非常规手段来迫使日本企业就范。1981年,美国以违反《国家安全机密法》和《出口管理法》为理由,对日本企业在美项目进行干涉。例如富士通公司在中标美国大规模通讯光缆建设项目之后,被美国议会以“威胁美国的安全”为由而拒绝。1983年,日本新日铁公司并购美国一家钢铁公司的计划因美国国防部的反对无果而终。而东芝公司则被美国以违反“巴统协议”为由遭到了无情的贸易制裁,东芝公司三年不得进入美国市场。

 

  贸易打压给日本带来的影响

  贸易摩擦以及美国对日本全方位的打压直接给日本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

  一是迫使日本调整国内经济结构。美国对日本的质疑来自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以“通商产业省”为代表的政府部门通过“行政指导”“补助金”等方式确保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加日本产品的出口。基于上述理由,美日两国在1989-1990年经过5轮“日美构造协议”谈判之后,日本被迫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增加对内公共投资。其实在此之前日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对其经济结构、行政结构进行改革,而日美之间激进的“构造协议”则中断了日本内生性结构改革的进程,并影响了1990年代日本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二是迫使日元升值。1985年,美国联合西方国家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度升值。其后的10年内平均每年币值上升超过5%,这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泡沫经济膨胀,并滋生对房地产等行业的投机性投资。日本企业以日元升值为契机,纷纷在美国投资设厂,并且大量并购美国的企业。这种行动在美国国内制造“日本买下美国”的恐慌的同时,日本企业的水土不服也导致大量投资并购以失败而告终。据统计,自1980-2000年间,日本企业海外并购的成功率只有2%,可以说这是美国通过金融手段迫使日本就范而导致的直接后果。

  三是日本高科技企业一蹶不振。日本的计算机、电子通信以及半导体为主导的高科技领域遭到了美国的全方位打压。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巅峰时期(1985年)曾一度占据世界半导体产业5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国迫使日本先后两次缔结《日美半导体协议》(1986年和1991年),在限制了日本半导体市场份额的同时,大幅提高美国半导体产品在日本的市场占有率(20%以上),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从此一蹶不振。最新的数据显示,2018年世界半导体企业10强中没有日本企业入围,日本半导体产业的翘楚东芝公司位居第22名。

 

  美日贸易摩擦对中国的启示

  虽然中美关系和日美关系存在性质上的差异,但是中日两国作为后发国、追赶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中日两国正在或曾经面临着对美出口贸易摩擦的问题。面临美国的压力,中国既需要吸取日本的经验教训,同时也要结合自身情况进行灵活应对。

  中国必须做好同美国长期竞争的准备。经历了1980年代美日高科技领域的贸易摩擦之后,美国已经意识到技术贸易的重要性。当日本在1980年代在技术领域占据高点的时候,美国发现已经无法单纯通过经济手段而遏制日本的技术崛起,所以采取了政治(直接施加政治压力)、行政(迫使日本国内行政改革)、金融(迫使日元升值)、军事(要求日本在军事领域负担更多)等多重手段迫使日本就范。而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也跟1980年代的日本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美国不仅仅针对中国政府,同时还直接制裁中国的企业。这种制裁与反制裁将伴随着中国复兴的历程。

  中国必须坚持原则立场,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在贸易摩擦的问题上,美国对其军事盟国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对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价值体系与其完全不同的中国。中国应该在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同时不应该放弃同美国谈判磋商的可能。日本虽然同美国经历了长周期的谈判,但是从结果上来看日本的让步更多,有时候甚至是无原则的让步,这样不仅仅伤害的日本的经济利益,同时还有作为独立主权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美国的贪婪属性不会因为日本的让步而放手,直到彻底把日本打压到毫无还手之力,至少短期内不再对美国构成实质上的挑战。对此,日本的经验教训必须吸取,美国的政治意图必须认清。

  中国必须通过多边渠道维护自身权益。中国与美国在贸易领域的斗争,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是自由贸易理念的竞争。树立能屈能伸、坚持原则的形象有利于我们争取更多国家的支持,并赢得对美斗争的胜利。截至199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同美国的贸易摩擦基本上都是在双边谈判的框架下予以解决,且日本往往屈服让步更多。但是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之后,日本开始积极寻求在WTO多边框架下同美国就贸易摩擦问题展开磋商。而结果也证明日本通过WTO争端解决机制,赢得对美诉讼的案例明显增多。当然,目前WTO基本陷入停摆状态,但中国仍然可以利用G20等多边治理机制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争取国际社会的理解与合作。

  当前的中国不是当年的日本,而现在的美国也不是当年的美国!中国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不是当年的日本可以比拟的,而近些年美国的相对衰落则是不争的事实。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大海有风平浪静之时,也有风狂雨骤之时。没有风狂雨骤,那就不是大海了。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经历了无数次狂风骤雨,大海依旧在那儿!”

  (转自党建网)  

本网编辑:郭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