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历史之旅» 鸿胪井:曾照见大唐的仪仗和帆影(三)

鸿胪井:曾照见大唐的仪仗和帆影(三)

当高句丽终于作了鸟兽散,大唐本以为辽东可享太平了。然而,大东北不只有一个夷,而是有无数个夷,并且每一个夷都不是省油的灯。前脚灭了一个高句丽,后脚就来了一个大祚荣。正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唐榻侧不可能有片刻的安宁。

大祚荣是靺鞨首领。靺鞨的族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之前,族名也是一改再改。先秦叫肃慎,汉魏叫挹娄,南北朝叫勿吉,隋唐叫靺鞨。先秦以前,也许还叫过什么,只是没有在正史里见过文字记载而已。

汉魏时代,挹娄们居留在松花江和黑龙江的中下游。南北朝时代,勿吉们开始把地盘向南扩张到了长白山北麓。在这个过程里,强势的勿吉把当地的夫余、沃沮也收编了。隋之后,始有粟末靺鞨、白山靺鞨、黑水靺鞨诸部。其南境近邻,就是自汉末就与中原作对的高句丽。

《隋书·靺鞨传》云:炀帝初与高丽战,频败其众,渠长突地稽率其部来降。礼拜为右光禄大夫,处之柳城,与边人来往。

在这里,至少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情况,一是勿吉已改叫靺鞨,二是高句丽也叫高丽,三是隋炀帝初年,在营州所在地柳城,已经聚集了许多突地稽的人。柳城,即是现在的朝阳。突地稽,则是粟末靺鞨的首领。

公元666年,唐高宗再次东征高句丽,一直看高句丽眼色的靺鞨,也加入了反唐之战。两年后,当大唐灭了高句丽,便将跟着闹事的靺鞨与高句丽残部一起迁居营州。公元696年,契丹首领杀了营州都督,并聚兵数万,举旗反唐。蜇伏此地的高句丽和靺鞨终于等来了复仇的机会,也跟着一起反唐。

大唐的当政者是武则天,她只好采取分化之策,封靺鞨酋长乞四比羽为许国公,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乞仲象已死,乞四比羽拒封,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与乞四比羽想趁乱各自东奔,回到靺鞨故地。

拒绝大唐的册封,武则天火冒三丈,命唐将率兵追击,靺鞨酋长乞四比羽被杀,骁勇善战的大祚荣却甩掉了大唐的追兵,终将余部带回长白山下,筑城以居之。公元698年,大祚荣自立为震国王,仍以靺鞨自称。

显而易见,靺鞨氏崛起于高句丽之后。武则天虽然知道大祚荣自立震国王的消息,却没有马上给出反应。正当此时,突厥在北方猖狂了起来,大祚荣因与大唐有旧恨,故意向突厥抛去了橄榄枝,想拉这个刚出道的哥们一起反唐。

公元705年,武则天已殁,新主是唐中宗李显。他明察秋毫,急派侍御史张行岌走上空寂了许久的招慰道,欲以远交近攻之策,安抚大祚荣,孤立突厥。

大祚荣自号震国王,与武则天当年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有关,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大祚荣在骨子里对大唐朝廷仍有一丝敬意。尤其当唐使千里迢迢来到震国看他,一颗冰冷而开明的王者之心,立刻就被大唐的宽怀给融化了,他马上捐弃前嫌,答应归附。

也许担心唐天子怀疑自己的真诚,大祚荣还叫儿子大门艺随张行岌入长安为质,以一个普通士兵的身份宿卫大唐京师。大祚荣此举,把唐中宗也感动了,觉得对大祚荣不能只是招附,还应该册封。然而,唐中宗正欲再派使臣去震国,却因契丹和突厥连年寇边,陆路通道悉被阻隔,未能成行。

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好几年,令大唐头痛不已的东突厥可汗居然撑不住了,不但收兵认输,还主动与大唐和亲,向大唐称臣。公元713年,唐玄宗即位不久,就派鸿胪卿崔忻率团前往震国,了结先帝的遗愿,专程册封大祚荣。

这应该是中国册封史上最庞大的一支使团。不过,即使东突厥不挡害了,崔鸿胪也没有选择随时都可能被战乱阻隔的陆上通道,而是选择了相对安全的海上通道。于是,这支非比寻常的使团自长安城出发,载礼载仪,且车且舟,迤迤逦逦向东而来。

海路所经之地,先是山东半岛之登莱,继而是辽东半岛之都里镇,然后便是沿黄海近岸入鸭绿江口,溯江北上至水路尽头,上岸再走一段漫长的陆路,最终抵达震国首都——敖东城。

尽管旅途劳顿,可是任务完成得非常圆满。谨奉唐玄宗之旨,册封震国公大祚荣为左骁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与上次一样,大祚荣愉快地接受了册封,并对大唐天子掬出惯有的忠诚和崇敬。高兴之余,去靺鞨号,不再叫震国,只称渤海。渤海国之名,由此而生。

大祚荣的确是一个好郡王。彼时,他安于做大唐的一个方国,一个州,一个郡。历代的渤海郡王,也都以他为范,不越雷池。在大祚荣之后,渤海的历史绵延了二百多年,与大唐之间也和睦相依了二百多年。在中原与东北夷的交往史上,堪称一个奇迹。

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