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学术空间» 一例抑郁症的元认知心理干预

一例抑郁症的元认知心理干预

摘要:目的 探讨大学生抑郁症的心理机制及其干预方法,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疗法中的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干预技术中情感组织者技术对一名患有抑郁症的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结果 治疗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来访者进行测试,得分为68,属于中度抑郁。在没有使用任何辅助药物的情况下,通过为期5天的5次放松训练,治疗后其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得分为46,属于正常值,来访者的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除。结论 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抑郁症效果显著,适合于推广和使用。

关键词:抑郁症; 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情感组织者; 程序性知识

 

Metacogni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f a Case of Depression. Xu Hui.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Dalian,116052,P. R.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and intervention of depression for undergraduates, and provide references for Depression Clinical Therapy. Methods To adopt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interview, cognitive therapy and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to combine with the feeling organizer skill of metacognition psychology intervention technology, carri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of single case to a client. Results In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 the total score was 68, belong to moderate depression before therapy.Without using any pharmaceutical, by 5 times’ muscle relaxation training for 5 days, the total sore was 42, belong to normal level, and the depressive symptoms have been removed after therapy. Conclusion Clinical intervention effectiveness of treating depression with metacognition behavior intervention skill is notable and it is fit for univers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words】Depression;Subconscious mood;Feeling organizer;Procedural knowledge

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尤其在20岁左右的人群中的发病率每年都在上升。大学生处于心理断乳期,遇到挫折和困难容易产生抑郁情绪,如果抑郁情绪长时间得不到调节就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发展为心理障碍,并且常会伴随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反应,如失眠、乏力、头晕、心悸等症状。

抑郁症是情感障碍(也称心境障碍)的一种常见类型,其核心症状是以情绪低落为主。其主要临床表现有:兴趣减退甚至消失;对前途悲观失望;产生无助感;精神疲惫;自我评价下降;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

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抑郁症,患者要有长期治疗的观念,并且服药期间副作用大,不易彻底治愈,病情好转后不巩固服药和维持治疗,常常会复发。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抑郁症时间长、收效慢,来访者常中途放弃。因此高效治愈抑郁症一直是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医生的难题。本文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一名患有抑郁症的大学生进行临床干预,效果显著,短期内解决了来访者的主要问题,使他恢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状态。

元认知干预技术是让来访者了解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认识和理解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的运行过程,并对其进行认知调整,然后在心理放松训练中用暗示技术把情感组织者和一套新的程序性知识输入其大脑,使新的程序性知识替代旧的程序性知识,阻止原有条件性情绪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控制相应的不适应性行为。

情感组织者技术,是通过对来访者即将要达到的目标或将来的理想等知识加以重组,在放松过程中,使其在优美的场景中仔细想象自己实现理想时的那种自豪、自信及勇于面对挫折的情感,充分调动来访者的积极情绪,然后用这种积极情绪心态覆盖原有的消极心态。当积极情绪被调动起来之后,来访者再看事物的心态会与原来不同,会产生积极的心向,从而使整个心理训练变得容易进行。这是因为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方向与知识重组,人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认知会有所不同。

2对象与方法

2.1 被试 刘涛(化名),男,大连某大学三年级学生。近半年来感觉浑身没劲,乏力,没有精神,头皮、脖子及后背发麻、发僵,晚上总做噩梦,早上四、五点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去医院检查没查出什么毛病。以前是活泼、开朗的性格,愿意与别人说话、交往,现在谁也不愿理,也不想说话,干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劲头,什么也不想做,只想一个人清静地呆着。感觉现在体质变差了,特别容易疲劳。半年前,与女朋友分手。两人在一起总闹别扭、吵架,后来受不了,就提出分手。渐渐地,讨厌女生,上网、吃饭、上课时旁边如有女生都会感到很紧张、厌恶、恐惧。除上网外其它的活动如有女生在场都会受影响,分心,做不下去,甚至吃饭会没有食欲。因为是自己先提出与女朋友分手,所以担心同学会因此对自己有不好的印象和评价。渐渐地,发现同学越来越不喜欢自己,有室友说他爱出风头、爱表现,在寝室说话常遭到批判、反驳,有时说话没人回应,弄得自己很尴尬。

刘涛来咨询室的目的是想改变现在的身体疲劳状态,恢复以前开朗的性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2.2 研究方法 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疗法及行为放松训练,并结合元认知干预技术中临床暗示学习和情感组织者技术对来访者进行个案实验研究。

2.3 研究工具 抑郁自评量表(SDS)、背景放松音乐、放松训练躺椅。

2.4 实验过程

2.4.1 认知调整 行为,是一种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效应。潜意识行为的运行过程,其实质就是程序性知识的运行过程,是程序性知识在情绪推动下,在尚未意识到、无须意识监控或意识不能够监控等条件下,自动运行或执行某项行为的过程。因此,认知调整是干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第一项技术。

首先,让刘涛了解自己一系列不适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他害怕和女生近距离接触是与女朋友的相处有一定关系。他和女朋友经常吵架,最后无奈分手,对女朋友的这种厌烦、担心吵架的焦虑、紧张情绪逐渐发生迁移、泛化,导致他见到女生(两个关系不错的女同学除外)都会产生这种不良的情绪体验。由于是自己先提出与女朋友分手,担心同学因此会对自己有不好的评价和议论,会排斥、不喜欢自己,因而情绪焦虑、紧张,对周围人很敏感,在这种状态下他会放大或搜索与同学闹矛盾、发生不愉快的情境,在增强焦虑的同时会形成低的自我评价,并且验证被同学排斥和不喜欢的假想,渐渐地不敢、不愿与同学说话、交往,完全封闭自己。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消沉进而引发了一系列躯体不适症状,如失眠、乏力,易疲劳,同时躯体症状又会增强抑郁、焦虑的情绪,以致于形成恶性循环。

其次,对别人的评价应一分为二,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喜欢在众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优势、长处并不是缺点,但要注意场合、注意分寸和尺度,只要适时、适当、对别人没有伤害,相反这还是优点。

最后,对目前躯体的不适症状和低沉的情绪状态不要过分着急和担忧,这些症状与心理因素有关,心理问题解决了,不良的躯体症状也会消失的。

2.4.2 行为和情绪的调整 刘涛害怕与女生近距离接触,是因为他的消极情绪与女生建立了条件反射,这是一种潜意识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即近距离内一出现女生,就会自动引发他紧张、焦虑、厌恶的消极情绪反应,这种消极情绪会使他心跳加快、肌肉僵硬、分心、无法进行正在做的事情,想逃离。同样,教室、寝室与同学也与他焦虑、压抑的情绪建立了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即一进入教室、寝室面对同学便会情绪压抑、低落。

在刘涛认识和了解问题形成的心理机制后,对其进行为期五天(2008.9.8~2008.9.12),每天一个小时的心理放松训练。在临床操作中,运用暗示技术,在被试身体达到非常放松、心情非常愉快的情况下,把设计好的情感组织者和一套相应的新程序性知识输入其大脑,并经过反复训练,使其达到自动运行的程度。这样,通过暗示条件下的高效学习过程,就打破了他大脑中旧的程序性知识,而取代之以新建立的程序性知识,阻止了原有的消极条件性情绪的发生,也就控制了他的潜意识行为[4]。当刘涛想到近距离接触女生、走进教室或寝室与同学相处等具体情境时,心情是平静的,消极情绪不再产生,其认知和行为也会向积极方向转变。此外,在干预过程中教给他一些小程序放松技术和正确的深呼吸的方法,让他遇到刺激情境时,如果又出现高度紧张、焦虑,可以自觉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调节。

3 结果

3.1 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得分 实验前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来访者进行测试,得分为68,属于中度抑郁,实验后其抑郁自评量表测试得分为46,属于正常值。

3.2被试自我评价 刘涛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以前的状态,身体轻松了,睡眠好了,很少做噩梦,通常一觉到天亮,早上醒的时间和室友差不多。与女生近距离接触时,心情比较平静,不再紧张、害怕,没有不舒服的感觉了。想起以前与同学发生的不愉快,觉得是自己太敏感、小心眼,其实没什么大矛盾,现在经常与同学一起打球、上课、吃饭,关系很融洽。

3.3 咨询师评价 临床干预后,刘涛的情绪状态有了很大变化,表情温和、开朗了很多,言语间流露出积极、自信,表现出了青年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

3.4 回访结果 一个月后,电话随访,刘涛的情绪状态一直很好。周围的同学说刘涛终于又变回了以前那个开朗、阳光的大男孩。半年后,电话随访,他的不良症状没有复发。

4 讨论

经过五次放松训练,刘涛不适的躯体症状已消除,能轻松、愉快地与同学相处,不再害怕和厌恶与女生近距离接触,社会功能完全恢复。本研究在短期内能取得明显治疗效果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第一,正确分析刘涛心理障碍形成的机制,并用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射原理对其认知加以调整,这为后来的放松训练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第二,针对消极情绪反应,塑造积极的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使情绪与认知之间形成积极良性循环的重要杠杆解。

第三,情感组织者技术的使用,充分调动了刘涛的积极情绪,使其在短期内收到了明显的治疗效果,让刘涛树立了极强的治愈信心。

第四,情绪是整个心理机制的核心,放松训练让刘涛肌肉放松,心情平静,这样会很快缓解、消除躯体上的不适反应,如乏力、失眠、心悸等症状。

5 结论

通过上述个案的治疗过程及结果分析可知,来访者抑郁症状已基本消除,不再厌恶、恐惧与女生近距离接触,人际敏感以及自我封闭等也已消除,半年后这些症状没有复发。因此,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抑郁症,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周期短,不易复发,适合在该类症状的治疗过程中普遍采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