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首页 > 审核评估> 评建动态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关于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结合我院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加强对教学工作的领导,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 进一步巩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教学基本建设的优先地位不动摇。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院长办公专题会议研究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人才培养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每年召开一次全院教学工作会议,围绕解决本科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推进全院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各系(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本科教学检查和专题研讨会,研究和部署系(部)教学改革和学风建设工作;教学主管院长每月组织召开一次研究本科人才培养的工作例会,研究、部署和落实本科人才培养常规工作以及亟需解决的问题。

2.建立和完善院、系(部)两级本科教学责任制度。学院负责统筹全院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总体设计,制定制度和政策,做好教学的组织协调与条件保障工作,从制度上巩固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各系(部)是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主体,是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的基本单位,负责教学任务落实、课堂教学质量保障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进一步落实《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学工作两级管理实施办法》(院字〔200935号),形成分工明确的院、系(部)权责划分,确保学院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和管理。突出“教学优先”、“为教学服务”的工作理念,加快教学硬件设施建设,加大教学仪器设备的投入和教学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维修和保养,使设备完好率高于95%,力争在3-5年内使教学基本条件满足现代化本科教学需要。加强教学条件的统筹建设和科学化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合理整合教学用房、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资源,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突出为本科人才培养服务的思想,各类科研实验室根据条件和实际情况,加大向本科生的开放力度,引导高水平师资、科研、条件等服务于本科教学,实现各类教学、科研资源的共享。

二、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打造品牌特色专业

4.优化专业结构。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发展建设等地方经济发展战略,加大专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拓宽专业面向、整合交叉渗透等形式,实现对传统专业的提升和改造,使之更加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或人才培养质量较差的专业实行减招或停招;在基本保持现有专业规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专业的改革,有计划地发展一批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性专业、新兴专业。在一定时期内,本科专业数稳定在25个左右,切实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  

5.加强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基础是课程和教学条件建设,重点是师资队伍建设,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设立专业建设专项经费,支持专业建设,尤其是新建专业和重点专业要不断优化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紧密围绕辽宁省支柱产业、振兴产业、战咯性新兴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一批特色专业()。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建设一批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的特色专业。

6.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通过专业评估、新专业评估等手段,强化系(部)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学院每五年开展一次系(部)教学工作评估,对系(部)所属专业的目标定位、教学条件、教学队伍、教学过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的调整,对专业建设水平低、人才培养质量差和就业前景不好的专业实行减招、隔年招乃至停招,连续两年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直接减招直至停招,形成本科招生、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学生就业等各项工作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7.启动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是未来专业硕士点建设的重要支撑。教育部《高等教育专题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到2015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占研究生的比例超过50%。这意味着未来我院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成为可能,也标志着学院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科研处、教务处要快速响应,尽快组织制定未来一个时期学院学科建设基本规划,并结合未来专业硕士点建设计划,尽快启动首批院级重点建设学科。按照三至五年的建设周期,给予每个学科每年不少于8万元的建设经费支持,打牢学科建设基础。力争两年内有1-2个省级重点建设(扶持)学科立项,争取早日成功申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试办点。

三、突出内涵发展,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8.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和新思路,鼓励与行业企业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实现合作育人、共同发展。要与政府、行业联合开展订单式教育,与业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方式。按照灵活培养、快速响应的策略,采取“2+2、“3+1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竞争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紧缺应用型人才。实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计划,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采取“专业招生、专业培养”等方式,通过开设第二辅修专业、定额高分转专业等手段,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口径适当、综合素质良好和发展后劲较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9.推行暑期小学期。将现行的两个学期适当缩短,暑假前增加一个小学期。充分利用国内外多种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暑期教学。在小学期集中安排实践环节,面向低年级学生开设研讨课、专业前沿类课程,安排全院性选修课或专业核心课程等;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开设全英文课程、学术专题讲座;开展辅修课程;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大学暑期学校等活动。

10.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推行全院跨专业选修制度,将深受学生欢迎的专业课,作为公共选修课向学院全体学生开放。结合精品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建设,遴选30门左右数字化网络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推进《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和《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扩大自主学习。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完善“公共英语基础课程+专业英语课程+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教学体系,允许一年级学生参加四、六级外语考试。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政策》、《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教学过程的管理,将教师教学情况纳入评教体系。推进大学体育课程俱乐部制试点改革,增强体育课程的观赏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11.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要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探索实施部分科目一年多次考试,探索开卷式、综合式、答辩式、团队式等多样化考试方式。加快建立着重考察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采取笔试与口试、考试与考查、理论与实践、闭卷与开卷、过程性与终结性等多种考核形式和手段并用的考核评价体系。尤其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权重和实效性。

12.加强教学研究和教改实践。通过设立教学改革专项经费,鼓励教师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教改立项,引导教学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考核评价方式、实践教学等关键要素和重要环节的研究、改革与实践,单项改革与综合改革并举。通过教改研究和实践,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一批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奠定坚实基础。加强教改项目的规划、组织和管理,加大教改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力度。

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际能力培养

13.合理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各系(部)要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积极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区域特色,体现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性实践教学、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等。建设一批示范性强的综合性、创新性、设计性实践教学项目。

14.建立全程模拟实践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学、实务操作软件等现代化手段,开展有效的模拟实验、电子商务、会计电算化、模拟银行、模拟投资理财、贸易金融、物流金融、ERP财务、计算机操作实践等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丰富多样的学生科技创新及各类创新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英语交流能力、写作能力、演讲能力、社交能力等,并把此类活动贯穿学生的全学程。

15.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加强和巩固校内实验室建设,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整合全院教学实验室,推进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建设系列化专业实验室。开拓校外实践基地,以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共建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继续建设改革成效显著、受益面大、影响面宽的省级本科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改进管理机制,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和开放水平,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开展创新性、研究性实验以及科技创新活动。

16.推动产学研合作。各系(部)要大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将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作为重点、难点来抓,要巩固现有实践基地,当前尤其要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新渠道、新方式。在充分利用和发挥高等学校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解决实习渠道少、经费投入少、指导力量不足等严重制约实践教学质量的问题,每个专业都要有2个以上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根据招生规模需要,积极做好实习基地的增设。要积极探索建立实践基地自主发展的新机制,实现教学功能与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结合。

17.实现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渗透到各类课程教学中,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创新创业类课程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完善创新创业类课程教学大纲。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活动。以创新创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创业平台为支撑,以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科创活动为载体,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能力。制定和完善创新创业项目资助制度,使参加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达到全院学生总数的50%以上。

18.加强对学科竞赛的组织与领导。设立大学生技能竞赛专项资金,积极做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组织工作,统一管理各项竞赛,完善学科竞赛、课外竞赛和体育竞赛等相关制度。鼓励与支持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积极开展校级竞赛;建立和实行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积极申报校级与省级两个层面的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积极投入到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中。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水平与能力

19.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教学特别是教书育人效果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激励教师为人师表、潜心治学,主动从事教学工作,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加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学院党政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系(部)行政人员要在管理工作过程中把握育人方向,廉洁自律,发挥育人职能;其他教学辅助人员要以出色的工作、良好的形象,通过模范行为和优质服务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20.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继续发挥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作用,构建高层次的教学培训和教学研讨平台,围绕教师发展教学服务两大中心任务,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满足教师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要求应用文科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师,应有在工厂、企事业单位实践锻炼的经历。每年分别选派部分青年教师到国内重点高校、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教学方面的进修。实施名师培养工程,遴选一批热爱学生、教学效果好的优秀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教改立项、职称评聘、出国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采取倾斜措施并予以扶持。

21.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根据教学改革和教学任务需要,建设由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的教授领衔,由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及教辅人员组成的教学团队。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22.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着力选拔和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各级教学管理岗位,逐步改善教学管理队伍的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建立一支满足教学管理需要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服务意识强、管理效率高的教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创造条件,开展与国内外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相互考察、交流和研修活动,以适应管理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教学管理和改革的研究,并及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中。

23.充实实验指导教师队伍。设置实验教学岗位教授。实验教学教师重点考核指导学生实验实习、教学设备研发、实验项目开发等情况。加强实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的结构,鼓励和引导一批实践能力强的专任教师转岗到实验教师队伍。重视对教师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的培养,加大对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建立相应的职责绩效管理制度,通过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实验指导教师队伍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六、加大国际交流力度,拓展学生国际视野

24.开展多渠道多方式国际交流。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的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探索国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多种海外学习交流机会。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间的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通过联合培养、交换学习、暑期学校、国际学术会议、讲习班、见习实习、学科竞赛和考察等方式,将学生送到海外一流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和交流,使我院全日制本科生中具有海外学习或实习经历学生的人数和比例逐年增长。

25.加强双语课程建设。要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切实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加大双语课程、全外文课程的建设力度。采用学院教改立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等多种支持手段,充分挖掘本校教师资源,增加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数量;聘请高水平外教开设全英文课程,聘请国际知名学者开设小学分全英文课程、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拓展学生国际学术视野,提高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围绕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深层次改革,并力争取得实效。

26.提高学生出国留学比例。通过提高专业培养水平、提高公共外语教学质量、有针对性的开设外语选修课、开设暑期外语课程、认定国外外语考试成绩、举办海外留学讲座等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申请公派或自费出国留学。争取使我院学生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有显著的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学风、提高就业率、改善就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规范教学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27.推进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改革。大力推行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下移教学管理重心,充分发挥系(部)在教学管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学分制的管理模式,改革院、系(部)两级教学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的执行与调控管理机制,使我院的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执行,以及教学任务的落实更加科学、合理,并具有可操作性。探索适合我院发展需要的选课、排课、教学任务落实、考试管理组织等教学管理体系,确保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28.完善教学工作规章制度。完善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通过制度建设,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和良好教风,规范教师与管理人员教书育人活动和岗位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进一步端正学风,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规程,不断推进教学工作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

29.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式,开展由政府、学校、家长与行业、企业等多方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评价活动,形成开放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估为主要基础,以系(部)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级评估体系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手段的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切实提升我院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30.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树立全员参与、全程监控、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学质量管理观,构建教学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坚持常规督导检查与专项督导检查并举,实施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坚持临时性教风、学风抽查制度,并将抽查情况进行全院范围通报;建立每学期全院性领导听课周制度,健全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实施办法,形成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级评教体系。建立一支由教学督导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以及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督查队伍,对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考试及试卷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等所有教学环节实现有效管理和监控。